close

(寫於2011年3月3日)

這是我一年半前讀Viktor Frankl 的筆記。Viktor Frankl 是極富盛名的心理治療師。他極不尋常的納粹集中營的經歷給了他深刻的啟發,自始至終完整地經歷了集中營的慘絕人寰,又僥倖生還之後,他對人生意義有透徹的看法。

回首自己短短一年半前的看法,已經和現在有一段差距。我心中的疑問“這樣的人怎麼可能不是基督徒”現在看起來挺好玩的。回想當初抱著狹隘的救恩論所發出的疑問,不禁要懷疑,自己是不是不久之後又要看今天的我又要覺得好玩?

我當時還認為天主教是異端。從這個束縛中走出來許多疑問就迎刃而解了。我也為自己當初坦白承認自己的懷疑感到欣慰。沒有懷疑,怎麼會有探索的動力,又怎麼能夠像剝洋蔥一樣一點一點地接近真理呢?

當年的問題:"這理性和信仰的懸崖邊,這人和神交會之處,是什麼景致?可曾有誰來此一遊,並留下記錄的?",現在發現來此一遊的絡繹不絕。有Justin, Origen, Ambrose, St. Augustine, Boethius, Pseudo-Dionysius the Areopagite...等等。


====原文,Dec. 15,2009=======
我一直相信人的理性和神的啟示是和諧共存,而且是互補的。我也相信人要窮其理性,才能走到理性和信仰的懸崖邊。這樣的信仰,才是奠基在盤石上。很多人的信仰來得過分早熟。沒有經過真誠的懷疑,明明可以在理性的平坦道路上找答案的事,偏要捨理性而求神問卜。這樣的早熟是理性的早夭。其實在理性的平坦道路上只有迷信的位置,沒有真正信仰的蹤影。另一種人是一條理性的路走到底,明明已經站在理性和信仰的懸崖邊,仍相信人的理性具有向前發展的力量,會逐漸把這懸崖填平。沒有神,只有已知和未知,而這未知也遲早成為已知。這兩種人都與神無緣。

這理性和信仰的懸崖邊,這人和神交會之處,是什麼景致?可曾有誰來此一遊,並留下記錄的?想必很多。這些人中,許多不是基督徒。但他們憑著人的理性,卻可以推導出一些真理,而這些真理和神所啟示給我們的真理,除去名稱的不同,原則卻完全吻合。這樣的人和他們的學說的的存在,真是寶貴。這樣的人的存在,直接挑戰我們“基督是唯一得救的道路”這一個真理,把我們從因信稱義,得救的確據的昏睡中叫醒,更深的反省我們的信仰。Viktor Frankl就是這樣一個人。“這樣的人怎麼可能不是基督徒?”是我看完他的故事和思想後,心中留下的深深的疑問。

有趣的題外話。這書的中文翻譯版是光啟社。光啟社是天主教在臺灣的出版事工。這是非信徒所寫的心理學書籍,卻被天主教的出版社看中。有很多保守派的基督徒對天主教向其他宗教或非宗教的思想的開放很有意見。包括我很喜歡的John MacArthur。我自己也深受影響,甚至認為天主教跟本就是異端。但就出版這本書這件事我認為光啟社獨具慧眼。

http://www.amazon.com/Mans-Search-Meaning-Viktor-Frankl/dp/0807014273/ref=sr_1_1?ie=UTF8&s=books&qid=1260924978&sr=8-1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3AXDwL6HwRAC&pg=PA25&lpg=PA25&dq=don%27t+despair+at+wanting+to+become+your+authentic+self&source=bl&ots=STdwxcMa6k&sig=9cLfqEPE9ytIHbfN6EluSFuH4U0&hl=en&ei=gSwvS_X6FNCgkQX4juHyCA&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4&ved=0CBMQ6AEwAw#v=onepage&q=don%27t%20despair%20at%20wanting%20to%20become%20your%20authentic%20self&f=false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8890


《追求意義的意志》

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兮?在Viktor Frankl 看來,答案就是人有問為什麼的意志。為什麼來到世上?生命有什麼意義?我為什麼活著?他認為心理治療必須以這個人所獨有的特性為中心。存在的虛空,或虛無的感覺時常襲擊現代人。我們很容易會感到人生沒意義,就是心中對意義的渴望和現實之間不協調。這樣苦悶在Victor Frankl看來是很正常的,甚至是正面的。這正是生命在逼我們回答這個存在的問題。也是我們的靈性被喚醒的契機。可以說每當人陷入這樣的存在危機的時候,就是神在敲門。

《不要問生命有什麼意義,而是生命在問我們這個問題。》

責任是Viktor Frankl所強調的。人有責任接受生命所給我們的每一個片刻,並從中間看到意義。人沒有辦法參透“終極意義”,是故企圖窮天極地追求終極意義非但沒有結果,還把人從現實生活疏離出來。人所能做的卻是擁抱每一個當下,細細體會每一個moment。我們禱告中常說,如何如何不是偶然的,就是這樣的態度。意義是絕對的個人化的。我們不可能把別人的意義套在自己身上。神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所謂的“終極意義“大概就是神的意念吧。不管人在什麼境遇下,都有選擇態度的自由。就如同齊克果所言,人有思想的自由,不愛用,卻偏偏要求言論的自由。人不可以躲在佛洛伊德潛意識和慾望衝突的模式下,不為自己意識下的意志負責任。這種想法和神賦予人自由意志吻合。在自由意志之下,人就要為自己負責。這和神的預定沒有矛盾。因為神的預定是從神絕對主權的角度,而人的角度就只能看到人的責任。

《人看到問題,神才是解答》

Viktor Frankl 堅信人只要抓住活下去的意義,就能承受任何苦難。正如尼采說的「參透為何,迎接任何」。他個人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為這樣的信念做最具說服力的見證。問題是,如何找到意義?沒有解答。從他的個案來看,這意義可以很具體現實,也可以很深刻。但重要的是,個人要自求多福。他頂多只能指出人可以從三個方向尋找意義:行動和實踐,經歷和愛,苦難。意義難以捉摸,他本人也差點破功。戰後重獲自由後,當他發現妻子和家人全部罹難,原來藉以活下去的盼望破滅時,就崩潰了。幸虧友人把他拉回工作上找到寄托,否則可能會自殺。由此可見人自己找的意義是多麼不堪一擊。而且意義會隨時空改變。原來有意義的會變成沒意義。這就是人的智慧和能力所不及之處。永恒的盼望,不因時空改變的意義,只有從神而來。神兒女所蒙的福由此可見。我們不復陷入意義的真空,因為神已賦予我們意義。

《超越自我--捨己,無條件的愛,安息,豐盛的生命》

Viktor Frankl 反對自我實現的想法。他認為人要超越自我,也就是在自我以外的人事物上找到意義。這樣的想法和神教導我們的捨己的概念如出一轍。問題是人單憑自己的意志,能做到多少呢?我不敢妄加論斷。從Viktor Frankl的身上,和他舉的一些案例,非信徒的捨己似乎是可能的。我越來越不敢確定基督的救恩和人的高尚情操劃上獨佔性的等號。我不敢說,沒有得救的人,在他身上就一定找不到真正的聖靈所結的果子,也就是屬神的品格。這樣的懷疑是危險的,但我沒有理由不這麼想。願神開啟我。

《內心的集中營》

既然人在任何境遇下都有選擇態度的自由,為什麼人沒有能力使用這種自由呢?可能的理由如下:

1.有人說人被過去的經驗塑造,或制約。
2.潛意識的影響蓋過意識。
3.精神異常。
4.生理機能異常導致意識無法自由運作。
5.盲點,看不到意義,希望。

Logotherapy能幫助那些情況?耶穌能幫助那些情況?你可以說全部,因耶穌是無所不能的。我要的答案不是像這樣的。

arrow
arrow

    Rex Ch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